姜婉清并不认识眼前这个小太监,也和他没有什么交情,想来想去只能觉得对方可能是担心这三日留在扶山宫会被自己折磨,所以想通先一步说明了。
但是对方接下来的话,倒是让她大吃一惊。
“公主殿下,您还记得四年前您在未央宫附近救了一个人吗?那个人就是奴才!
当初奴才刚进宫不久,受那些心肠歹毒的宫人欺负,是您给了奴才半个馒头,奴才才活了下来。您的大恩大德,奴才一直都记在心里。所以这回……”
小林子这一说倒是让姜婉清有些哭笑不得,她哪里知道四年前发生的事情,那会儿她都还没有穿越,都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这么一件事儿。
不过她见小林子眼神坚定不像是在说谎,心中也稍稍安定了一些。
“那会儿我的神智还不清,许多事情都不记得了,难为你还记得那么牢。既然这样,那你就先跟元霜去安置一下吧,这回的事情就有劳你了。”
姜婉清心中突然有些感慨,她没想到原身以前结的善缘竟然能得到回报,便忍不住叹了几口气转身回了寝殿。
就这样,姜婉清“受”了两日的罚,第三日午膳过后她正准备午睡之时,门外传了急促的脚步声,还不等她反应过来,元霜就气喘吁吁出现在了她面前。
“姐,姐姐,不好了!我刚才瞧见烟公主往咱们这个方向来了,看样子是想要瞧瞧您有没有跪着,咱们现在怎么办?”
“别慌,你去把小林子叫上,我这就去殿外跪着。”
姜婉清知道姜烟这回肯定是来看她笑话,但是她不得不做出受罚的样子,不然到时候就会连累了小林子。
她再怎么说也是公主,姜烟再嚣张也不敢明着把她怎么样,但是小林子就不同了。
只要被姜烟发现小林子帮自己作弊,那么小林子的命怕是就保不住了!
姜婉清的动作很迅速,等姜烟出现在扶山宫的时候,她已经跪在寝殿外的青砖上了。
“呦,这大热天的,跪着呢?”
姜烟一看到姜婉清顶着烈日跪在青砖上,心中就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痛快,边说边慢悠悠走到了姜婉清身边。
姜婉清知道姜烟这回来肯定是来挑衅的,便没有搭理对方,一心只顾着地上的青砖烫膝盖,可她这一不说话倒是让姜烟起了疑心。
“康儿,把帷帽掀开来,让本宫瞧瞧跪在地上的人究竟是不是丑八怪,咱们可千万别被她给骗了。”
姜烟看不清戴着帷帽的人究竟是不是姜婉清,便给了手下人一个眼色。
她突然很希望帷帽下的人不是姜婉清,这样她就有理由去找父皇了,欺君之罪可不是闹着玩儿的!
姜烟这话一出倒是让站在不远处的元霜一下子就把心给提了起来,虽然帷帽之下的人确实是自家主子,可是一旦被人发现自家主子的脸已经恢复了,并且还长得美若天仙,那么将来必定还会引来祸事。
一想到这儿她就想起了当初自家主子被燕妃毁容时的场景,担心将来还会发生这种事情,心中就焦急万分。
不过就在元霜正欲上前劝阻的时候,姜婉清突然开口了。
“怎么,妹妹是胆子大了,所以想瞧瞧我的脸?难道这回妹妹上门前出过恭?”
姜婉清这几句话就立马打消了姜烟的疑惑,不过与此同时也点燃了她的怒火。
“你,你如果再提这件事情,我就回禀父皇再让你跪上三日,不,十日!”
姜烟一想到那天发生在扶山宫的事情,她心中就烦躁不已。但是她又不敢真的把姜婉清怎么样,她担心姜婉清会宣扬出去,那么到时候她的名誉可就毁了!
“回禀父皇?你打算怎么说呢?告诉父皇你都长这么大了,还是会忍不住随地解手?那行,那你就去回禀父皇吧。”
姜婉清知道拿住了姜烟这一点,姜烟今日就不敢对她怎么样。果不其然,她话刚说完,姜烟的脸色就刷得一下变白了。
“你,你……哼,你得意什么?你嚣张什么?就你那张丑脸我还不稀罕看呢!
小林子,你给我好好看住了,在没满三日之前,一刻也不许她起来,就连出恭也不行!”
姜烟有把柄在姜婉清手里,所以不敢在扶山宫多停留,想着对方要在烈日下跪那么久,心里也就稍稍平衡了一点,说完这些话就带着宫人气哄哄离去。
虽然她不能把姜婉清怎么样,但是她的母妃可以!
“烟儿,你别生气,母妃一定会想法子替你出气的,更何况这么热的天非晒得她脱层皮不可。你放心,凭着你父皇对她厌恶,她早晚有一天要哭着求咱们的……”
燕妃和姜烟正幸灾乐祸着,可她们完全没想到此时的姜婉清早就起身回去午睡了。
“小林子,这几日多亏你,我才不用受那些苦。明日一早你就要离开扶山宫,这是我对你的一点谢意。”
外界都以为婉公主在烈日下跪了三天惨极了,可姜婉清这三日一点难都没有受过,对于这点她是从心底里感激小林子。
正是有了小林子的帮助,她才不用晒成肉干。而宫人在宫中最缺的东西就是银子,所以她也就不扯那些感谢的话,直接将一包红布包裹的银子递到了小林子手中。
“公主殿下,这奴才万万不能收,当初是您救……”
“收下吧。日后说不定我还有地方需要你帮忙,你收下银子,这样我将来有什么事儿才好开口。”
姜婉清知道光是靠身边这几个人去想法子对付燕妃是不太现实的,而小林子是鲍福手下的太监,更容易得到一些她难以打探到的消息。
所以还不等小林子开口拒绝,她便将那银子直接塞进了对方的怀中。
虽说小林子这回帮她是原身有恩在先,但那毕竟是原身结的善缘。她不喜欢欠别人人情,更何况这人情原本也不是她的。
“公主殿下,奴才一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