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年头,基本上信息都是没有任何隐瞒的。
随着范雯的脸出现在屏幕上之后,下一秒她的基本信息就能够在网上查到了。
众人一眼看过之后,便是发出一声惊呼。
好家伙,还真的是一个战地记者。
还真的是从拉丁那里回来的。
关键问题是人家这么漂亮的一个女孩子,有这样的一份胆量,属实不容易。
看完了范雯的基本资料之后,又转回了视频当中。
众人随后惊讶的发现视频的长度就这么长。
说了但是没有完全说。
大有一种如果你想要知道后面发生了什么事情的话,那么请继续购买书籍的趋势。
这样的销售思路还真的是头一次见。
众人骂骂咧咧的,但是也不免等着下一本书的出现。
不过按照刘华的想法,估计下一期的这种视频不会在谈论这种话题了。
下一期?
永远的下一期。
韭菜的意义就是被收割的。
不过视频归视频,说到底还是驹子这本书的分量足够。
之前的那个算得上是打开了一个小口子的话,那么这个直接就是按着这个口子,撕裂成了一道伤疤。
如此独特而又清奇的写作手法,直接成为了整个文坛的一股清流。
原本之前就一直都有人在纷纷效仿着,这一会也不缺乏一些知名作家开始走上了这样的一种结构现实主义流派。
这样的文风对本身的写作技法十分的考验。
既彰显写作技法的同时还可以侧面表现出文学功底的厚实,没有人会拒绝这样的事情。
还是老样子,如果是选择了这样的流派。
那么,投稿的方向只有一个地方。
想都不用想,老刘的出版社。
老刘的出版社其实是有名字的。
但是因为小镇上只有这一家,所以没必要用名字来作为区分,直接说出版社,所有人都知道指的是老刘的出版社。
顶多会在前面加上一个前缀:老刘出版社。
这样一说,大家除开知道出版社之外,还能够知道这个出版社里头的头头是老刘。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
人家的名气大了。
所有众人纷纷开始提议,是不是要开始用名字来称呼他,以彰显不一样的地位。
这样的提议被大家通过。
于是就变成了下面的这个样子。
“哎,最近京州文艺出版社那里来了很多的稿子。”
“那可不是,毕竟人家有名气了。”
“有名气了?”
“知道驹子不?”
“那怎么可能不知道。”
“就是因为驹子的书。”
顺带一提的是,火的并不只是老刘和他的出版社。
还有驹子。
顺带着,还会提起一个人。
孙河。
那个远在拉丁的烧饼摊老板。
为了突出人家的伟大。
小镇居民会在孙河的名气前头加上这样的一个前缀:国际主义者。
所以孙河的烧饼摊,每天都会有人来这里吊唁……啊不,浏览观光。
再然后便是在忙碌的日常当中,一批绿房子的译本新书热乎的出锅了。
陪伴着他们的还有一封陈继安写着的信件,一同坐上货轮朝着大洋彼岸的拉丁进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