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进入了嘉靖四年。
这也是朱厚熜登基第五个年头。
登基四年时间,朱厚熜算是相当勤政的。虽然偶尔也有任性的时候,但大部分的时间,朱厚熜都是没有偷懒。几乎每天早上都会去武英殿处理三个小时左右的政务。一般都是和内阁阁臣、六部尚书商量政务,几乎每一周都会召开一次廷议。然后每天都会上一个半小时的经筵讲课。下午主要是在乾清宫,和一些官员单独聊天。
朱厚熜的勤政,让大明朝的国力,四年当中也是蒸蒸日上。各种改革,也在稳步的推进当中。不过这种改革还是很初步的,大明朝还有一大堆的问题需要解决。
新年伊始,朱厚熜刚刚完成了祭天仪式。
接着就在乾清宫和户部左侍郎吴廷举说话。本来嘉靖三年年末的时候,看到户部的数据之后,朱厚熜高兴地不得了。朝廷白银收入第一次超过了千万两,这个是历史上张居正改革之后才出现的盛况。有了这么多钱,可以干多少事情。可是看到内阁制定的新年财政支出的方案,朱厚熜的脸色立马就拉胯了下来。
为什么?
因为按照内阁的财政支出计划,今年户部剩不了几个钱。虽然在辽东、西南等地,朝廷更多提供的是粮食。但现在粮食运输也不是那么容易。为了稳定九边重镇的后勤,内阁制定的新年计划,是要铺设更多的马路。增加京城和九边重镇之间的交通便利。虽然也有一些人担忧,一旦让京城和九边重镇之间的交通变得比现在更加便利,那么是不是会更危险。草原部落一旦攻破九边重镇某一个防线,就能够威胁京城。
但朱厚熜却丝毫不在意这个。
其实蓟州、宣府、大同这些地方,和京城已经是非常近。只要草原部落拿下这些地方,就能够直接威胁京城。大明朝现在的京城,已经是离边关很近了。
不需要防备那些。
朱厚熜的目标是,把九边重镇往前推一推,不让北京就这么处于草原部落的威胁当中。因此朱厚熜很支持改善九边重镇的交通情况。铺路开支很大。
还有比较大的支出就是军饷。
整顿京营,九边重镇加强军备,建设南海水军、江南水军,都需要大量的火炮。这些都是需要大量的资金。这么算下来,嘉靖三年挣到的钱,也留不下多少。
花钱的地方太多了。因此朱厚熜需要好好讨论一下朝廷的财政收入问题。
“今年的财政收入是能够增加,但增长有限。这是遇到了一个瓶颈。”
朱厚熜看了户部新年的计划书。
只要没有大的风波,那么户部认为今年的户部财政收入还能够有二百万两以上的增加。如果是以前这样的增加速度,朱厚熜当然是高兴。
但现在不一样。
朱厚熜完全不满意。
才增加二百万两,这才多少东西。光是今年完成南直隶庄田清查之后,庄田清吏司增加的收入都不会太少。还有今年的海贸会有大发展,给户部创造大量的收入。
可是户部本身的税源呢?
没有什么发展。还是跟以前一样,主要收入是田赋,以粮食为主,白银收入为辅。在收到的银子当中,四分之一是盐茶税,三分之一是杂税。
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皇上,以目前的情况来看,朝廷财政未来能够大规模增长的只有市舶司这边了。”
吴廷举开口。
朱厚熜在户部当中,并不喜欢户部尚书秦金。反而是更信任户部左侍郎吴廷举和户部右侍郎邹文盛。有什么事情还是喜欢和吴廷举谈论。
经过杨廷和新政,加上庄田收税之后,户部收入的确是猛涨。
但到了现在已经到头了。
想要继续增长,就要开辟新的税源,或者是从其他地方开始收税才对。
“吴卿,朕有两个方面想不明白。一个是我朝的盐税问题,一个是我朝的商业税问题。商税,朕先不说,朕就说说我朝的盐税。据朕这边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朝盐价高于宋朝之时。南直隶、浙江等地的官盐一斤售价最低都是五十文,高的时候甚至达到一百文。可是在福建、河南等地官盐一斤售价甚至可以达到三四百文。而宋朝之时,全国盐价最高的时候也不过是五十文。应该说我朝的盐价很高?一个生活一般的普通家庭,一年光是吃盐就要花费一两左右。那些有钱家庭,一年一个人吃盐就可能花费超过一两,加上浪费的一年一个人吃掉三四两都有可能。现在我朝人口,总不可能低于宋朝时候。目前这么高的食盐市场,为什么我朝盐税却远远低于宋朝。北宋之时,朝廷盐税最低的时候,都比现在高出两倍以上。盐税高的时候甚至超过我朝盐税四五倍。”
寻找新的税源。
朱厚熜考虑的只有两个。
一个是盐税,一个是商业税。
商业税先不说,因为朱厚熜对于大明朝的商业情况其实并不熟悉。虽然也调阅了一些资料,但因为大明朝廷对于商业的轻视,因此对这方面的描写不多。
所以朱厚熜是重点说盐税。
大明朝的盐税,最高的时候达到250万两,但这个是万历朝的时候。那个时候朝廷没钱,就不停的提高盐税利率,才有了250万两的盐税收入。其实大部分的时间,大明朝的盐税也就是一百多万两。但是北宋的时候,就算是朝廷动荡,一年的盐税最低都是三四百万两。平时的时候,北宋盐税轻松就能够达到七八百万两。
可是偏偏大明朝的盐价远远高于宋朝的时候。
盐税这么低,但盐价却这么高。
哪里出了问题。
大明朝人口比北宋多,控制的地方比北宋大,民间的盐价比北宋高,结果盐税相比北宋却低的可怜。
“皇上,朝廷目前主要的盐税,是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盐引收入,一个是官盐销售收入。但现在这两方面都出现了问题。朝廷对于盐引几次改革,变成了‘钢盐制’之后,虽然看起来增加了户部盐税,但其实是完全放开了管制,根本管不足盐引了。现在盐引泛滥,朝廷都管不住下面的情况。相比起开出的盐引,盐商购买的盐多了好多倍。而且不少盐引看起来是户部开出来的,其实钱根本没有流入户部当中。”
“再就是官盐销售。这些年官盐销售量持续下降,甚至只有巅峰时期的三分之一。而官盐销量下滑如此严重,就是因为私盐泛滥。私盐物美价廉,在福建、河南、湖广地区,私盐价格只有官盐的十分之一,甚至几十分之一。官员三四百文,但私盐只有十文上下。这样的情况之下,官盐的销量持续下降是必然的事情。而私盐都是不交税的。私盐泛滥不仅直接影响官盐的销售,更是直接影响朝廷盐税。双重压力之下,盐税一直是无法提高。”
“还有就是收税的方式上也有问题。目前朝廷的盐税,规定运到某个地方之后,在那里以人口收税。臣举一个例子,广东梅州地区,从潮州一带有大量的盐来到梅州。朝廷收税都是按照人头收盐税,梅州每年要给朝廷交七百两左右的盐税。但实际上梅州是广东北部最大的食盐销售地。每年这里流入上千万斤、几千万斤的食盐,然后在这里进行分销。江西、湖广一带大量的食盐,都是从这里散开的。但因为收的是人头盐税,因此这么多食盐都没能够征税。这么多盐从梅州地区转到其他地方销售,可是因为已经在梅州交过税的原因,所以到了其他地方就不用交税。因此目前大量的盐商都是采取这样的方式。找一个人口不多的城市作为食盐转销地,在这里交很少的一部分盐税,就能够销售手中大量的食盐。”
吴廷举在户部两年时间。
加上在地方当了很多年的官,所以对于目前朝廷税收还是非常熟悉。
盐税是朝廷税收当中的重中之重,早年朝廷一半的白银收入都是盐税,因此肯定是非常熟悉。立马给朱厚熜分析目前大明朝的盐税情况。朱厚熜静静地听着,也开始对于盐税有了一定的了解。
“你的意思是,盐税偷税情况严重。”
“是。如果正常收税,以大明朝人口情况来算,盐税收入不可能低于五百万两。”
“嗯。”
朱厚熜把刚刚吴廷举说的话,都记了下来。
然后仔细的看着。
想了好久之后,道:“吴卿,这种情况必须要改变。盐税自古都是朝廷最重要收入,整顿盐业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皇上,盐业问题很多,很复杂。除了臣上面说的这些,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各方关系也不对。朝廷在两淮、两浙、长芦、河东、山东、福建等地设有都转运盐使司,由他们来负责盐的生产和转运。为了监督这些都转运盐使司,朝廷又设立了巡盐御史职务。不过到了现在这些巡盐御史从监督都转运盐使司,变成了管盐政。目前我朝主要是巡盐御史管理盐政,都转运盐使司也要听从巡盐御史的命令。在这个基础上,朝廷还会从六部派遣部院官,监察盐政。这部院官、巡盐御史、都转运盐使司,职能重叠,出什么事情反而是很难追究某个人的责任。”
明朝的盐政,还是很复杂的。
比吴廷举说的还要复杂。除了六部派遣的部院官,负责盐政的巡盐御史,平时管理盐政的地方都转运盐使司,还有地方政府、地方镇守太监、东厂、锦衣卫都插手其中。
为什么。
盐挣钱,可以捞钱。
所以各个部门都插手其中,希望能够分一杯羹。吴廷举说按照正常情况朝廷应该收五百万两,但朝廷每年收入在百万两上下。剩下的钱都去了哪里?
贩私盐分了一部分,这些上上下下的人贪污了大部分。
这才是最大的问题。
朱厚熜想了想道:“朕明白卿的意思了。此事朕记住了。比起现在这样,把盐政统一起来管理,比现在这样管理更好。卿回去之后,也好好想一想,看看盐政要怎么改革。”
“臣遵旨。”
“吴卿,你跟朕说说商业税的问题。朕听闻江南地区商贾林立,很多都是富甲一方。但这些人都不交税,反而是那些小商人交税。”
“皇上,目前我朝商税,主要是收那些有门店的商税。户部收的商税不高,但地方政府其他税种多,因此普通商人税赋还是很重的。相反对于那些大商人,税赋就低了很多。应该说不是税赋低,而是这些大商人有的是办法逃税。就比如朝廷在运河的钞关收税,对于很多船都是不收税的。如官船、官员的船、内官的船、东厂锦衣卫的船、宗藩的船都是不收税的,包括一些有功名的读书人的船,只要不是大型的船,也会免税。因此很多大商人的船,要么是直接冒充官船,要么是挂靠在某些大人、某些衙门当中。他们过钞关的时候,直接挂着朝廷衙门的标志,要么就是挂着朝廷某些大臣的标志,钞关根本不敢管这些大船。至于一些小船,则是搭载有功名的读书人,让他们出面免税。可以说我朝每年钞关收入,不到真实收入的十分之一。大部分船都有办法避税。而且钞关税赋当中,真正押送到户部太仓的,更是不到钞关税赋的一半。”
“搜刮小民,放纵大商,乃大恶。”
朱厚熜叹气。
本来朝廷税赋,应该是从那些有钱人身上拿走。可是真实情况却是,大部分税赋是平民百姓承担的。看看钞关,其实就是过路费。
但过路费当中,官府的、当官的、权贵的,乃至于一些有功名的读书人都不用交税。那些商人也都是想方设法的避开交税。特别是大商人,有的是办法冒充官府,有的是办法挂靠朝廷大臣,用这种方法避税。可是正是这些大商人,运一次货物,利润惊人。结果是钞关的收入大大降低。
“还有臣最近接到了很多地方官府的报告。随着辽东开边市,还有开海之后,各种物品流动更多。户部内部也有想法,在一些物品流动多的地方设立钞关,增加户部收入。就像是山海关这边,货物流通是正德十六年的好几倍。如果在这里设立钞关,根据目前的情况,一年收入几万两是没有问题的。”
“嗯。”
过路费。
在清末发展到巅峰,就变成了厘金制度。当然清末的厘金制度太变态,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打压太厉害。但厘金制度,如果用好了,对于朝廷的确是一个很大的收入。
抓大放小。
专门收那些商人的过路费,能够大大提高朝廷的商业税。
“这事情太大,朕要考虑一下,也要和内阁商量一下。不过吴卿,朕有一个想法。如果朝廷专门成立一个收税的部门,全国的税赋都交给这个机构负责。就跟市舶总司一样。而户部只负责朝廷财政,负责管理朝廷财政收入。你认为如何?朕总是觉得目前朝廷收税太复杂,且太混乱,户部一家管理太困难。”
“皇上,这些臣没有想过。不过相比起以前,朝廷各部门一直在增加。六部权重,分出一部分来各司其职,权责分明,是一个改革方向。”
“嗯。”
户部改革,也在朱厚熜的计划当中。
但这种改革并不容易。牵涉太多的利益,每一步都需要考虑清楚。因此朱厚熜不打算盲目的改革。之前还要听听一些人的意见。吴廷举是朱厚熜最欣赏的一个官员,因此先听听他的意见。
当然在改革之前,还有一个重要的是盐税和商业税。
这两个税必须要重视起来。虽然明朝是农业社会,农业是最重要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不能只是依赖于农业税。其他税种都要上来,才能够保证朝廷的稳定。
今天听了吴廷举的话之后,朱厚熜开始有了很大的信心。
盐税和商业税。
如果整顿好了,应该每年都能够给朝廷带来几百万两的收入。对于稳定朝廷收入,有巨大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