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大国如烹小鲜。
为什么这么说。
从物理学来说,重量越重,惯性越大。放在生活当中也是一样的。一个大国一旦有主流思想,想要改变这种思想,就越是困难。
大国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
大船难掉头。
任何事情,一旦开始做起来,就会是浩浩荡荡,很难阻挡。
海贸其实也是如此。
一旦开海之后,进行海贸,再想要阻止就非常困难。因为开海之后,会迅速的形成以海商为主的一批利益集团。而且以海贸的利润来说,形成的这股利益集团实力不会太低。这股利益集团形成之后,就会自觉不自觉的维护他们的利益,尽力的影响朝廷,不让朝廷禁海。
关于粮食种子也是如此。
本来海商并不是很在意。海商出海的目的是为了挣钱,他们要做的是生意。
其他的什么都不是。
可是当这方面有利益的时候,海商就不会忽视。特别是朱厚熜这个皇帝推动,朝廷给海商利益的时候,那些海商会争先恐后的去努力,给朝廷办事情。包括朱厚熜想要通过海商,大量的引进外国的书籍。想要看看现在的世界是什么情况。
只要朝廷赏赐引入外国书籍的海商,给他们减免大量的税收,那么尝到甜头的海商必然会更加努力。至于其他海商必然会眼红,然后跟上。只要他们跟上,到时候会有大量外国的书籍流入中国。一定会影响大明朝的情况。
林富现在做的就是这个事情。
当然为了阻止一些人滥竽充数,林富这边是初步审核,下面还有市舶总司的审核。林富在福建,考察玉米的情况,就是想要做一个轰动朝野的大事情。
只要玉米的事情得到朝廷的肯定,然后给于重赏,那么必然会让那些海商侧目。
贵州在打仗,林富在福建,王以旂在承德筑城,都是大事情。
加上进入了七月份,皇后的肚子也是越来越大,预产期也就剩下了一个月时间。朱厚熜这个皇帝还是很忙的。因此连目前杨慎组建医学堂的事情也没有空管。
现在杨慎想要建设女子医学堂的事情,闹得是沸沸扬扬。
反对的人很多。
女子医学堂?
开什么玩笑。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子抛头露面,哪里是大家闺秀应该干的事情。可是现在这个年代,能够读书的,不是大家闺秀,就是青楼培养的女子。
这两种女子,哪一个都不可能进入女子医学堂。
抨击力度也很大。
不过杨慎是什么人。
那可是前内阁首辅杨廷和的嫡长子,更重要的是杨慎乃一代才子。历史上号称是明朝三大才子之首的人物。引经据典,跟其他人辩论,那可是一等一的大佬。
跟那些清流,跟那些读书人,天天打嘴仗。
别看支持杨慎的人不多,但杨慎一个人就占据上风。杨慎是真正的一个人独战群雄,还能够面不改色的才子。对于杨慎的提议,朝廷也是有不少人诟病。但倒是没有人真的要直接阻止。
内阁也是如此。
一个是看在杨廷和的面子。杨廷和虽然致仕,但毕竟是做了十年内阁首辅,影响力还是很高。现在杨廷和致仕,不少人弹劾杨廷和,罗列了杨廷和很多罪名。希望能够脚踩杨廷和,顺着杨廷和,把一些和杨廷和关系好的大臣也给打下来。只要打下这些人,那么朝廷不知道空出多少位置。但朱厚熜都给压了下来。
既没有去追究杨廷和的问题,也没有对那些弹劾杨廷和的人下手。
就像是没有这种事情一样。
其实对于皇帝来说,这就是一个态度。表示朱厚熜没有要追究杨廷和的意思。特别是有些人弹劾杨廷和,说朱厚熜刚刚登基的时候,杨廷和欺负朱厚熜年幼,是一种权臣的行为。这是一个很严重的罪名。特别是对于朱厚熜这种刚刚驱逐杨廷和这个“权臣”,独断朝纲的少年天子来说,这样的罪名真的很严重。朱厚熜如果真的是年纪小的皇帝,说不定就真的会追究杨廷和这样的罪名。但朱厚熜对于这样的弹劾都没有发表意见。这就是朱厚熜最大的表态。
朱厚熜连这个都不追究了,其他的弹劾就什么都不是了。
再说朱厚熜喜欢杨慎,这是谁都看得出来的。朱厚熜喜欢杨慎的才华,也喜欢杨慎做事。这样的情况之下,朝廷大臣当然不会反对杨慎提议的医学堂的事情。
反正又不需要户部出钱。
朱厚熜给两家医学堂起名为皇家医学堂,直接从内库拨钱支持杨慎。
因此现在杨慎一边跟人打嘴仗,一边却一直在推进两所医学堂的建设。不过朱厚熜因为事情忙,都没有时间关注这个。
“不错。”
朱厚熜翻着张璁清查“达官”土地报告连连点头。
什么是名臣。
张璁这种就是。虽然入仕还不到五年时间,做事情却非常老练,就像是当了几十年官员一样,这些政事处理的井井有条。此次调张璁来到京城,负责清查北直隶“达官”田地。张璁完成的是非常漂亮。
虽然“达官”的土地规模和权贵的庄田不在一个等级上,但数目也不少。
能挽回多少朝廷税收。
“你辛苦了。”
“此乃臣之本分。”
“要是所有的大臣都能够谨守本分,那么这个天下早就大治了。”
“皇上,吏治从来都是最困难的事情。不过大明朝有皇上如此圣明之君,吏治问题必然能够解决。”
“借你吉言了。”
朱厚熜点头。
大明朝有名臣名将,但吏治问题一直困扰朝廷。当然吏治问题很复杂,不是一两句能够说清楚的。大明朝吏治问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大明朝官员的俸禄的确是有些低。
朱元璋制定的时候,本来就没给官员定一个很高的俸禄。
后来随着物价的上涨,朝廷是调整了官员的俸禄。如果官员能够拿到朝廷规定的俸禄,其实目前官员的俸禄也不能说很低。但朝廷调整官员的俸禄,对于官员的俸禄,还进行了一些改革。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官员俸禄当中也包括了不少宝钞。
和宗藩一样。
官员俸禄当中,也有一大部分是宝钞支付。
宝钞是什么?
其实就是废纸。现在还能够流通宝钞,那是因为朝廷强制性的用宝钞开支,所以宝钞还能够流通。其实在市场上,宝钞早就没有人使用。
因为宝钞贬值实在是太厉害,完全没有价值。
俸禄太低,官员又不是圣人。加上这些年皇帝对于吏治也没有太严厉的整治,结果是大明朝的吏治问题很严重。
“皇上,臣认为还有一事非常严重。若朝廷不能及时处理,后患无穷。”
“哦?”
朱厚熜很是意外。
张璁这个人,虽然入仕时间短,但入仕年纪不小。这些年一直考科举,但并不是一个书呆子。相反张璁此人饱读诗书,对于中国历史、地理、政治,乃至于关于经济方面都有很深的见解。而且可能年纪不小,所以做事情非常稳重。
能让张璁说,事情很严重,那么必然不是小事情。
“皇上,臣在正德十六年和嘉靖元年,跟着彭部堂(彭泽)清查北直隶庄田。此次又跟着彭部堂清查南直隶庄田。这个过程当中,臣跟地方官员,还有地方大户,都有过交流。发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每个地方计量土地的单位不一样。”
“具体说收。”
“皇上,北直隶、南直隶,还有臣在浙江的老家,以及祖籍所在地福建,丈量土地用的顷、亩各不一样。本来默认的是一顷地指一百亩地,但有些地方一顷地指一百三十亩地,而有些地方一顷地只有七八十亩地。而亩也一样,各个地方关于亩各不一样。甚至有些地方专门分为大亩和小亩,来混淆朝廷规定的亩的大小。包括粮食也是如此。一石到底多少斤粮食,各个地方都不一样。朝廷记录的一石是一百五十三斤(现代标准是一百八十斤以上),但民间不少商户用的一石是一百斤。但这不是绝对的,有些地方一石是一百三十斤,有些地方一石甚至只有五十斤。不同的地方都不一样。”
朱厚熜点头。
这才明白张璁的意思是,目前全国的度量衡并不统一。
不同的地方都不一样。
其实关于亩,就是新中国的时候,都有这个问题。北方地区不少地方,都是使用大亩、小亩来计量。好在新中国的时候,全国已经有统一的规定,所以没有混乱。
但大明朝的时候不一样。
各个地方关于顷、亩都不一样。为什么有些时候看历史记载,感觉前后矛盾。就是因为计量单位不一样。同样的亩,后人以为就是亩。但其实大明朝不同地方,关于亩的规定不一样。这就会造成历史资料出现混乱。
张璁继续道:“皇上,这个问题很严重。特别是清查庄田的时候,臣发现这种问题最严重。权贵庄田本来就不交税,所以没有太大的问题。但一些地方大户,他们为了逃避朝廷税收,和地方官府勾结,故意用大亩混淆小亩。本来一百亩地,被他们用大亩登基,那么还不到五十亩,交税就会大大减少。他们就是利用这种方式逃税。结果就是朝廷也就很难掌握具体的情况。还有朝廷收税,因为各地方计量粮食不一样,因此他们就有充分的借口,在中间做一些手脚。”
“很严重吗?”
“是。臣在北直隶、南直隶、山东、浙江、福建等地看到的都不一样。有些地方的农民,他们自己都不知道朝廷到底是怎么规定的。他们都只是按照当地的习惯称呼,而当地官府也不去纠正他们。当他们需要大亩计量田地的时候,就使用大亩计量,这样可以隐匿土地。当他们需要扩大收税,需要应付朝廷审计的时候,就会用小亩计量土地。中间操作空间太大,严重影响朝廷收税,还有朝廷对于地方的了解。”
“那你的意思是?”
“皇上,朝廷这些年对于这些问题都是睁一眼闭一眼,并不是很放在心中。臣认为这样下去问题越来越多。因此臣建议朝廷要强力推行这方面的标准。一切和朝廷规定不符合的计量,都要统统废除,地方绝对不允许拥有和朝廷规定不符合的标准。然后按照朝廷的规定,对于全国的土地重新丈量一次。大明朝开国百五十年时间,朝廷应该要掌握全国到底有多少土地。”
朱厚熜笑笑。
没想到又绕了回来。
还是为了丈量田地。不过也是,丈量田地首先要做的就是统一计量单位。不能跟以前一样,计量单位太混乱。同样的单位,面积都不一样。
朱厚熜想了想道:“丈量田地不能着急。不过你说的也对,朝廷规定的计量单位,全国必须都要统一使用。绝对不能不同的地方用的不一样。这个朕会跟内阁商量的。户部、兵部、工部都有大量这些方面的规定,看看怎么在全国落实下去。”
标准化,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其实工业化,也是一种标准化的过程。但古代因为交通问题、管理问题、行政问题,不同地方依旧保留了自己的一套标准。
“张臣,你有没有想过下一步要做什么?”
“臣听皇上的话。”
“你去湖广,负责湖广的政务。湖广地方大、耕地多,更重要的是情况复杂。有土司、有宗藩,还有其他很多问题。你要是能够游刃有余的处理湖广的问题,那么其他问题都不是问题。不过去湖广之前,去吴廷举那边帮他做一段时间。了解户部的情况,也了解一下海贸的情况。对于你以后有好处。”
“臣遵命。”
张璁表现的很淡定。
但心里是非常高兴的。因为张璁已经是听明白朱厚熜的意思。朱厚熜这是要让自己去湖广担任巡抚。因为从目前张璁的级别来说,的确是可以担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然后巡抚湖广。虽然这样提拔,也属于是破格提拔,但还能说得过去。
巡抚湖广,一跃成为一方诸侯。
张璁怎么可能不高兴。
“在目前的内阁当中,很多人都说朕最宠信杨一清。其实他们说的也不错,朕的确是信任杨一清。那是因为杨一清有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在九边重镇对抗草原部落,杨一清经验最为丰富。朕喜欢这样的官员。朕希望以后的内阁阁臣,都是跟杨一清一样,有丰富经验的大臣。张臣,你明白真的意思吗?”
“臣明白。”
“去。年前你就一直跟着吴侍郎做事情,帮他管理户部和市舶总司的事情。”
“臣遵旨。”
张璁心里已经是激动不已。
内阁阁臣。
朱厚熜虽然没有直接表示,但已经是暗示自己,自己有机会成为内阁阁臣。皇帝这样的暗示,张璁怎么可能不激动。打发走了张璁之后,朱厚熜道:“黄伴,朕的内库还有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