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通》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辟鬼及兵,令人不病瘟。”
七里屯,陕省乃至全国各地的习俗都有系五彩缕的习俗。当然,还有戴香荷包,点雄黄酒,悬挂艾草,吃粽子等等这些风俗习惯。
不过陕省特别的地方是,他们历来认为五彩缕和药王孙思邈有很大的关系。因而但凡没有结婚的都视作孩子,要在手腕脚腕或者脖颈处,系上一条五色丝线绕成的五彩缕。这五彩缕一直要戴到六月六才成,到那一天会把它剪下来,丢到河里头让水冲走。这也寓意着百病被五彩缕带走,灾也被冲走了。
一大早,刘香兰就把这些东西放到了李水意的床头。不过李水意睡得沉,根本不知道有人进来过。当她醒来看到床头的东西时,不由拍了拍有些晕的脑袋。
昨儿个是真累,一觉竟然睡到这个时候。
她穿好衣服,把五彩缕在左手腕上系成一个死结,又把小小的和半截拇指大小差不多的小香荷包缀在上头。
香荷包里面一般都是香草和药材,用彩色的花布或者绸布做成的,一般都是由妈妈亲手做好,也叫祛灾包。
当李水意的视线落到最下面那件东西时,一时之间有些发愣。
其实他们陕省的端午节还有一件最特别的事情,那就是给孩子穿五毒肚兜。在过节的前几天,小孩子,特别是不满一周岁的小孩子,人人都能得到祖母和外祖母送来的“五毒肚兜”。当然,李水意从小到大,是一回都没有穿过。
她记事早,约莫两岁多就能记住东西了。她依稀还有印象,当时看到李珍珍穿着大红色绣着五毒的漂亮肚兜时,哭着喊着也想要让她妈给她做一件。可是无论她怎么闹,也不可能有。她妈没有娘家人,李老太太更不可能会给她做的。
没想到,已经成为大人的她,还能收到一件这样的五毒肚兜。
伸手拿起来放在眼前,李水意仔仔细细的看着这一件大红色绸缎做成的五毒肚兜,上面的五毒是黑色白色绿色的丝线绣成的,当真是漂亮的不得了。
明明就在一个院子里住着,她怎么就不晓得她妈到底是什么时候做好的呢。这块绸缎,想来是蔡爷爷压箱底的布料,顺滑柔软,颜色鲜艳,绝对不是一般料子。还有这手绣工,她晓得她妈手巧,但是真想不到她能绣出这么漂亮的图案。
眼睛不由自主的有些湿润,李水意连忙眨了眨,都这么大的人了,她可不能哭鼻子。
只是这五毒肚兜,她委实不太好意思穿。虽然大小合适,但她这么大了,穿这个有点羞。别人看不见,但她自个儿心里总觉得不自在。最后李水意把五毒肚兜叠好,放到了张木匠给她打的衣柜里,妥帖的收了起来。
打开房门,刚在院子里洗完脸,沈墨之带着沈修文就进了院子。
沈修文兴高采烈中气十足的冲着李保国打了声招呼,“亲家早上好啊。”
“沈叔早上好。”李保国也满脸笑容。
和沈家爷孙接触的时间多了,李保国也被他们两个身上的气度和见识折服,以往看不顺眼的态度早就已经变了。如今两家人聚在一起,可谓是其乐融融,没有丝毫不愉快。
人都到齐了,年纪最大的蔡师傅吆喝了一声,“咱们先去采摘艾蒿,回来了再吃早饭。”
艾蒿,李水意早在四月份就开始摘了,但今儿个意义又不一样。《荆楚岁时记》里面记载:“端午日,荆人皆踏百草,采艾为人,悬于门上,以禳毒气。”在端午这一天的早上,大家一起到野外去采摘艾蒿,这是由来已久的风俗习惯。
采回来的艾蒿,挂在门口能让家宅安宁,挂到房间门上和床头能辟邪驱邪。
出了院子喊了一声,隔壁张家三口人也收拾妥当走了出来。一群人呼啦啦的往河边走,他们离河边近,那里就长着不少艾蒿。往年李水意都是在山上摘,这还是头一回来河边。
他们来的不算晚,不过也有不少人已经摘完回了家。艾蒿很多,一人摘一枝也就够了,毕竟也就是取一个好兆头,和摘的数量多少没关系。而且家家户户每人都摘,不管怎么挂,都是足够的。
“咸粽好吃!”
“甜粽好吃!”
一声高过一声,让人忍不住皱起了眉头。
他们刚挂完艾蒿,齐美丽就过来了。她一个下乡的知青,孤零零的,李水意早就说好让她端午也和他们一起过。
陕省端午的早上一般要吃鸡蛋、粽子、油糕、麻花这些食物。李水意前天做点心粽子的时候,顺带炸好了麻花。至于油糕,是刘香兰早早起来炸好的。
结果刚吃了两口粽子,张红旗和齐美丽就吵吵了起来。不就是不同口味的粽子吗,至于火气这么大啊。
李水意揉了揉被两人吵吵的有些疼的耳朵,忍不住正色说道,“今天过节呢,你们两个注意点。”
也不看看一桌大人,他们两个这样子吵起来像什么样子。
“哼,好男不跟女斗,我让着你。”张红旗狠狠咬了一口猪肉粽。
齐美丽不甘示弱,把嘴里的八宝粽咽下去后瞥了他一眼,“谁稀罕你让!”
反正甜粽好吃!这句话是在心底说出来的,就没有再引起新一轮大战。
吃过早饭之后,刘香兰和张大娘拉着他们几个没有结婚的人,挨个儿的在他们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地方抹上雄黄酒。
“娘,我都这么大了!”张红旗被迫站在那里,一脸苦色。
“再大没结婚也是孩子!再说点雄黄酒,蚊虫五毒都不侵,给我懂点事。”张大娘点完最后一处脚腕,直起了身子,“行了,拿上备好的礼品,咱们该去你老丈人家了。”
订了亲事的两家,逢年过节的时候,男方都得去女方家里,登门拜访送上礼品。主要还是让订了亲事的两个小年轻能多一些接触的机会,又能显示对这门亲事的看重。